首页 资讯 正文

慢火车:“慢”出民生温度“驶”向美好未来

体育正文 214 0

慢火车:“慢”出民生温度“驶”向美好未来

慢火车:“慢”出民生温度“驶”向美好未来

在四川大凉山,有一列5633/5634次的绿皮火车。自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通车以来,这列慢(màn)火车便日复一日穿梭于攀枝花与普雄之间。当高铁以风驰电掣(fēngchídiànchè)之势成为时代象征,这列慢悠悠的火车,却用“慢”勾勒出一幅饱含民生温度(wēndù)与发展希望的独特(dútè)画卷。 慢的(de)是速度,快的是发展(fāzhǎn)。大凉山地区地势复杂,山峦起伏,交通不便长期制约着(zhe)当地的发展。与高铁的“快”相比,绿皮火车的“慢”恰恰满足了山区群众的“刚需”。2元的最低票价,几十年票价未变;站站停靠的贴心设计,途经26站,其中18个(gè)小站甚至无售票点,乘客先上车后补票。车上不仅搭人、拉货,还载鸡鸭鹅狗(égǒu)、羊猪牛马,让(ràng)沿线村民能低成本往返城乡,将山货运往城市,又(yòu)把学费、医药费和致富希望带回村寨(cūnzhài)。它像一条毛细血管,激活了大凉山经济的微循环,为大凉山地区经济发展打开新通道。 慢的是时光,暖的是民心。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铁路部门在方寸车厢间做足文章。火车(huǒchē)(huǒchē)上,专门设置了家禽牲畜行李车厢和大件行李区,方便老乡们将山里的土鸡、花椒、土豆等农产品运往城市(chéngshì)售卖,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,拓宽了农民(nóngmín)的增收渠道。同时,这列慢火车还吸引游客走进(zǒujìn)大凉山,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与烟火气息,推动乡村旅游兴起,让山里的“慢生活(shēnghuó)”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,为山区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 慢的是节奏,快的是希望。对于大凉山的莘莘学子而言,这趟慢火车是他们求学路上的“移动校车(xiàochē)”。沿线众多学生(xuéshēng)依靠这趟列车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,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,铁路部门改造车厢,打造“学习车厢”,配备课桌椅和书柜。无数年轻人搭乘它走出大山,求学求知,学成后又带着新(xīn)理念、新技术(jìshù)返乡创业,开民宿、做电商(diànshāng),慢火车成为连接大山内外的希望之桥,一头连着大山深处,一头通向广阔世界,为大凉山孕育出(yùnyùchū)无限可能。 当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勾勒中国速度的同时,全国仍有81对公益性慢火车穿行在偏远山区。它们像5633/5634次慢火车一样,虽没有(méiyǒu)风驰电掣(fēngchídiànchè)的速度,却满载着对百姓的深情厚谊(shēnqínghòuyì),悄然改变着沿线百姓的生活,为乡村振兴勾勒出美好的未来画卷(huàjuàn)。 (来源:中国网(wǎng) 作者:简艳 宋立炜)
慢火车:“慢”出民生温度“驶”向美好未来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